救民族于危亡的血色丰碑——台儿庄大战(三)-凯发k8国际真人

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3年04月25日 16:02:24   来源:枣庄市档案馆

统一战线共抗争

1937年10月10日,李宗仁奉命组建对日作战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10月15日司令部在徐州中枢街道衙门内办公,为了保密,长官署的牌子挂在西关段庄。

1937年7月下旬,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从延安回到高桥。立即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确定特委的任务:一、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二、大力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工作。三、努力组织人民抗日武装。

10月,特委为了有利于做统战工作,将机关从抱犊崮山区迁至徐州。一天晚上郭子化身穿长袍,头戴呢帽到他的朋友第五战区总参议刘云昭(汉川)家走访,经刘云昭介绍李宗仁会见了郭子化。经交谈和协商,李表示接受共产党提出的抗日主张,同意各党派、各阶层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李宗仁欢迎郭子化代表一个方面在徐州设立办事处,并邀郭子化参加抗敌总动员委员会,鲁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总动委会要求所辖市、县、区、乡都成立动员委员会,郭子化又被选为徐州市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特委向各县、区动委会派进了不少党员干部和爱国青年,合法地组织抗日救亡组织,建立地方抗日武装。边区特委活动的二十余县普遍建立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还在徐州、砀山、临沂、郯城、滕县等地办了多期青年训练班,学政治,学军事,学习游击战争,为边区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培养了大批人才。总动委会组织民众支前,台儿庄大战时,邳县等地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奔走在运河两岸。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到临沂与国民党第三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里元多次洽谈,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张里元在国共合作的影响下,积极组织临郯群众支援40军和59军抗敌,为抗日做了不少工作。特委利用总动委会的名义,建立地方武装,与张里元合作恢复了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会,设置了常备武装300人,由共产党员万国华、刘清如任正副队长。还建立了沛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夏镇抗日自卫军、峄县县大队等。

朱道南、刘景镇等于1937年9月发动了邹坞暴动,拉起了60余人的抗日武装,特委根据国共合作的形势,将这支武装编入张里元“鲁南民众抗敌自卫军”招编处。1938年3月中旬滕县、峄县沦陷。朱道南领导的自卫军在墓山与北庄抗日武装汇合,加之战地服务团的成员、矿工、学生整编成“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台儿庄大战时,朱道南、纪华、刘景镇率领自卫军在郭里集东活动,阻击矶谷师团沂州支队东进增援临沂。

云南子弟血洒运河

“七七”事变后,抗日怒潮席卷全国。云南省龙云省长组织了60军开赴鲁南前线填防,军长卢汉率三个师约三万人于1937年10月中旬由昆明出发。60军官兵慷慨激昂,怒发冲冠,决心战死沙场。183师1082团团长莫肇衡在告别战友时说:“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时正是抗御外侮,应尽天职之大好机会,要视死如归,舍命不逾,但英勇必取得一定战果,方不负国家民族之重托。此后,恐各自马革裹尸,只有九泉之下见面矣。”1082团连长黄人钦,在战斗中阵亡,在其身上发现一封致妻子的遗书,其中写道:“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误。”情切至为感人,足见60军官兵为民族为国家不惜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滇军由云南徒步行军赴贵州、至湖南,由长沙乘火车至浙江金华,适南京已陷,奉命西调九江、汉口。184师长张冲在武汉会见了罗炳辉同志,提出要求共产党派一批干部给他的师,经周恩来、叶剑英同意后,派去一批青年干部,分别在184师政治部和参谋处工作。当台儿庄告急时,滇军开拔第五战区,到台儿庄增援,辗转五个月,行程万余里赴台儿庄东禹王山附近填防,阻击敌人南下从右翼过运河。

183师高荫槐部为前卫部队,182师安恩溥为本队,184师张冲为后卫。当183师到邢家楼时与敌人遭遇,旅长陈钟书当机立断,手持上刺刀的步枪,身先士卒向日军冲击,双方展开白刃战,陈旅长牺牲,官兵怒火填胸,前仆后继,杀声震天,双方死伤均多。营长张仲强临阵不乱,指挥若定,迅速占领磨盘山,与日军交战不止并在民房墙上书“与阵地共存亡”几个大字,日军攻山数日不克,飞机、大炮、坦克猛轰磨盘山。山崩石裂,滇军伤亡虽大,但日军终不能攻下。日军于连防山、艾山、禹王山受阻半月多不得前进,只有放弃从右翼过运河的计划。滇军将士伤亡三分之二,血染禹王山,血流大运河。

中方参战的部分将领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广西临桂人,汉族,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对日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首次于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热烈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广西临桂人,回族,毕业于保定军校,系陆军一级上将。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指挥过诸多著名战役。

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山东蓬莱人,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陆军二级上将。率部先后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历任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建国后,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校,次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南下,1938年参加台儿庄战役,战绩卓著。1940年5月1日,在枣宜战役中英勇殉国。1940年5月28日,重庆国民政府举行隆重葬礼。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举行张自忠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送了挽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汉族,四川新都人,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秉性刚毅、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著名抗日将领。在中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参考馆内资料丨档案资政参考第16期




责编:朱忠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