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资源,激发创新潜能,科普教育基地——
人民日报点赞青岛海洋科技馆:打造“沉浸式第二课堂” 助推“双减”落地见效-凯发k8国际真人
核心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2022年,中国科协共认定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274家。遍布全国的科普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发挥所长,开展丰富多样、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为更多人打开科学大门,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创新发展积蓄不竭动力。逛一逛地质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学习地理知识;听一堂海洋科普直播公开课,院士专家亲自在线答疑……近年来,随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科普活动通过科普教育基地开展。赋能“双减”、服务研学、优化体验,科普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通过各种形式的沉浸式体验,点燃科学梦想,激发创新潜能。
赋能“双减”
打造“沉浸式第二课堂”,让书本知识活起来本报记者 李 蕊海底世界到底什么样?寒假里,山东省青岛市第三实验初中的16名学生走进青岛海洋科技馆,参加“海底小博士职业训练走读营”,探寻海底世界的奥秘。“今天,我们来给海龟调制‘营养餐’。”来到海底世界场馆,青岛海洋科技馆讲解员李杰演示如何清洗、整理食物,孩子们有样学样,拿起长夹,将食物小心翼翼地送入海龟嘴里。“大家知道吗?海龟是水母的天敌。”李杰一边操作,一边讲着海洋知识,“海龟会把水母当作食物吃掉,但是在看不清的情况下,可能把塑料袋当成水母吃下去,危及生命健康。所以,我们要少用塑料制品,减少海洋垃圾,爱护海洋环境。”喂完大海龟,初中生孙铭孜兴奋不已,“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像‘海底小博士职业训练走读营’这类活动,我们还有不少。”青岛海洋科技馆党总支书记王云忠说,为了增强吸引力,海洋科技馆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我们要打造海洋教育‘沉浸式第二课堂’,让孩子们畅游海底世界,轻松快乐地学习海洋知识。”
《人民日报》(2023年2月11日 5版)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东岳客(id:rmrbssd),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